您的位置 > 首页 |
|
|||
华语电影产业进入数字时代 崛起是必然 作者:未知 来自:dvfilm.com.cn 点击:0 时间:2005-11-7 中国影视制作进入数字时代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快乐中国——学汉语》是中国唯一面向全球的汉语电视教学栏目。从6月7日起,
这个节目开始采用高清晰度拍摄的画面。 记者10日在上海影视“双节”国际广播影视设备展览会上了解到,数字制播设备已经成为中国影视制作的首选硬件。“数字化、高清化”是本届设备展的主流。2004年是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要全面推进数字电视和产业发展。
数字转播车、数字硬盘播放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MPEG-Ⅱ视频网络系统、半导体存储技术样机、虚拟演播室……在1万平方米的展区内,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67家参展商推出了大批数字高新产品。
数字技术正从制作机构进入普通家庭,在展览会上还开辟了互动电视、数字及高清电视等其它技术组成的“高端民用产品”专题区。例如,高清晰度、标准清晰度电视机已经成国内大彩电企业的主流产品。
上影总裁:华语电影崛起将是必然
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在10日举办的“中国电影百年”主题论坛上表示,华语电影的崛起将是必然。
任仲伦认为,华语电影崛起有多个有利因素:一个有相当成就和国际影响的华人导演群体已经形成,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华语影片不需要翻译就拥有10多亿观众,中国电影人的产业意识已经苏醒。
“华语电影”是上海电影集团近来反复强调的概念。任仲伦在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前,接受专访时表示,上影要成为华语电影的主要基地,大力吸引华语人才、华语市场和华语资金。
在华语电影领域,上影已经有所动作,包括和王家卫合作《2046》,和关锦鹏合作《长恨歌》。任仲伦说:“我跟王家卫聊天的时候,他也觉得‘华语电影’的概念比较好。”
上海电影集团13日将举行首届上海电影推广会,推出重点片、经典改编、名人名事、都市言情、风光旅游、外交风云、儿童、海外合拍等8大系列42个影视剧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向社会融资,力争每年融资1亿元人民币,是国内最大的一揽子电影融资项目。
10日下午举行的“中国电影百年”论坛由上影和新京报社联合举办,主题是“上海都市电影——昨天与今天的对话”。任仲伦向与会人士介绍说,上影集团将继承上海都市电影的传统,打造更多更好的都市电影,都市电影将成为上海华语电影的特色。
吴思远:要多扶植中国电影的新生力量
“与其花几亿元去买数字放映设备,还不如用来补贴新导演,让他们能够很顺利地推出作品。”在10日举行的“中国电影百年”主题论坛,香港导演协会终身荣誉会长吴思远呼吁为电影新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论坛在上海影城举行,吴思远和王小帅、朱文、李欣、李虹等四位“第六代导演”坐在一起。这位香港老影人说:“不然的话,久而久之,我们一天到晚就看两、三个导演的戏,或者进口电影。“
息影多年的吴思远一直在京沪两地从事影院建设与经营。“我现在经营电影院时,就发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进口大片收益好,张艺谋的戏也不愁,但是其他的电影观众好像一点兴趣没有,有的新片上映,剧院里只有两三个人,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这位一贯提携后进的大导演说:“其实我们有很多年轻导演拍的戏不错,但是他们在先期的经费、包装和影院经营上没有这个力量。”
吴思远建议上海为年轻导演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说,电影院播放年轻导演的作品,它要交的税收能否减免,这样就能让年轻导演的电影能够有更多的放映机会。电影院也可以拿出小放映厅来支持年轻导演的作品,如果新片收入不够,电影基金也可以补贴。”
吴思远认为,上海电影复兴要做长期的工作,要加大投入。“好莱坞也不是一天建成的,需要长时间的良性循环,不断有新人、新导演、新构想加上高科技来配合。如果上海每年能拍摄几十部电影,一定会有突出的新作品新人才涌现出来。” 责任编辑:andyzgh 文章页数第[1]页
|
DVFILM简介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5 DVFil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热线 13966718906 皖ICP证备05012547号 中国DV影视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