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平身吧,平身吧。
众官:谢万岁!
景帝:说说看,有些什么上奏?
执事:启禀皇上,有御史署参奏,楚王刘戊私奸淫荡一案的奏本。还有弹劾赵王刘遂……
景帝:还有呢?
执事:还有御史大夫晁错报来请予廷议的削藩策。
景帝:那个,那个——这个削藩策,朕已经读过了。今天就是想听听你们的见解。
这件事儿,事关重大,关系到朝廷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所以今天大伙儿可以畅所欲言啊!都谈谈。御史大夫晁错!
晁错:臣在!
景帝:你可以先作一个说明,朕也想听听 在座各位的高见。
晁错:臣,遵旨!
诸位公卿,诸位列侯,诸位宗室大臣!
臣之所以现在提出削藩之策,并不是有什么新鲜主张,不过是实施 先帝的遗愿!
窦婴:晁大夫!
晁错:窦大人!
窦婴:你自己的主张,就说是你自己的,如果擅冒先帝之诏的名义,应论以“大不敬”!
晁错:窦大人不必多虑,因为这确实是先帝的主张。
孝文皇帝前元十一年,当时卑职初任太子辅师。先帝召卑职入未央宫,赐微臣看一个文件,并抄录以转呈皇太子。
大臣:什么文件?
晁错:就是当时任梁怀王太傅的博士官贾谊的一封密奏,章题是《论治安策》。贾谊说:当今天下形势有如遍地干柴,我们正躺在干柴之上!
大臣:贾谊?不就是那个出身洛阳的市井小子吗?一贯危言耸听,声誉不佳呀!
晁错:当年的《论治安策》,就是贾谊受先帝之嘱而作。
《策》中提出根本问题有三:流民问题,削藩问题和抗击匈奴问题。
策中所建议的条陈,例如为了防范诸侯,扩大梁国封地,以梁王据守梁国,以屏卫关中;改大齐国为六小国,
分淮南一国为三国;这些 都是先帝当时为后日削藩作准备的 固本之计。
景帝:晁大夫,贾谊当年的那个《论治安策》,你可以着文吏謄写若干份,给在座的都发一发,都看一看!
晁错:臣遵旨。
今汉之天下已一分为多,天下五十四郡,同姓诸王领有天下三十九郡,而陛下直辖不过十五郡。仅就土地人口而言,侯王就占了三分之二啊!
我汉家的诸侯分封制度,本意是以天子为中心,让诸王作王室之屏藩和辅佐。各诸侯王呢,本应和朝廷命官一样,都是天子的仆臣。
可是,一些大小诸王们,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任意生杀予夺,擅自行事!大大小小的事情,从来不向朝廷禀告。有的人甚至目无皇上,数十年不入朝贡奉,连皇太后也不来觐拜。
汉家之制令,早已不能通行于诸侯各国。
这样下去,恐怕迟早要发生不利国家的事情。以至于重演春秋战国的大乱局面!
陈嘉:陛下,臣进一言!
陛下登临大位尚不久,举政宜以安定祥和为主。当今四海一家,天下承平,列王诸侯与陛下有骨肉之亲,更宜以和为贵!
晁错的这种言论,危言耸听,有煽乱挑拨之嫌!
晁错:请问中尉大人,汉立国数十年以来,何曾真正安定过?
陈嘉:晁大夫,你什么意思?
晁错:高祖在世十年,异姓诸侯反者九起。文皇帝在位二十年,先有济北王刘兴居谋反,事隔三年,又有淮南王刘长作乱。
大臣:那么你认为,当今,谁会来造反呢?
晁错:譬如当今的吴王 刘濞——
众人:刘濞?哎呀 !
张欧:陛下,御史大夫这样当廷指斥在位藩王,以下犯上,离间皇亲。如果传到诸侯耳里,恐激生变故!
栗贲:陛下,当今天下太平,吴王刘濞乃高皇帝嫡亲侄儿,既是孝文皇帝的堂兄,又是皇上的堂伯父。
当年高皇帝定天下后,九江王黥布造反,吴王刘濞身临疆场,立有战功。其封国之郡五十城,乃是高皇帝亲手所封。吴王多年不入朝,也是因为先皇帝体恤其辈高年老,准其不朝。
如果皇上要召吴王觐见,可直接派使宣诏。岂能容外臣 擅论陛下家事,离间骨肉?
景帝:今天是廷议,既是廷议,就言者无罪。朕看大家还是先沉住气。啊,多听听人家说的,多想想!话说过头的,就姑妄听之吧!
晁错:高皇帝封吴王时曾说:望气者言,朕死之后五十年,东南有人造反,不会是你吧?
多年来,吴王不仅不入朝觐见,而且有违君臣之礼。本署不断得到密报,吴王自恃地大财丰,一直在招募侠客,整武练兵,确有不轨之图啊!
吴王还私下串联其他若干藩王。在他的教唆下,胶西王、楚王、齐王,也都骄奢淫逸,无视汉律。侵蚀国地,蚕食无人之土。以至公然驱逐朝廷守官,鞭挞朝廷命员,十分嚣张!
卑臣之所以修改汉章三十条,就是为了立法究劾。凡诸侯王犯法,不仅应该与庶民同罪,而且应该根据其过失的程度,削夺其封地!
这就是“削藩策”的主要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