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
|||
最深刻的人道主义者:基耶斯洛夫斯基 作者:Colby (五支蚊子) 来自:中国DV影视网 点击:0 时间:2005-11-19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被认为“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诗情,有又希区柯 克的叙事技巧”,他是享有盛誉的欧洲电影大师。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 6月27日出生于波兰,1969年毕业于波兰洛兹 电影学院。早在就学期间,他就为电视台拍过一部名叫《照片》的短片。毕业后,他来 到华沙,于1970年至1978年在华沙纪录片厂任导演,先后拍摄了《工厂》、《小孩》、 《初恋》、《生活故事》、《医院》、《年龄不同的七女子》等13部影片。1975年,他 执导了首部剧情片《人员》。此后,又拍了《疤》、《影迷》、《无止无休》等影片。 87年他终于凭藉《杀人短片》蜚声全球,它及次年拍摄的《爱情短片》蝉联了两 炫分?电影奖最佳影片。 当然,标志着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导演艺术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的无疑 是1988年拍摄的那部探讨当代人道德困惑而蜚声国际影坛的宏篇巨制《十诫》系列了。 在这部根据《圣经》中的古老意念重新加以诠释和演绎的影片中,克日什托夫·基耶斯 洛夫斯基用独具的导演才华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经济急剧动荡的波兰乃至整个东欧社 会的独特思考。从这部影片开始,形成了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具有哲学意韵的 导演风格,他个人也成了战后波兰“道德焦虑电影”的代表人物。 此后,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前往欧洲(主要是法国)拍片。91年,他执导 了影片《薇洛妮卡的双重生活》。该片在国际影坛上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这还得归 功于他极具精神哲理内涵的导演风格。 一鼓作气的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锐意进取,在1993年至1994年间与多年塔 档的好友编剧波耶谢维兹律师一起完成了再次轰动国际影坛的《蓝·白·红》(《Blue 》·《White》· 《Red》)三部曲,影片立意源自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它们分别是代 表“自由、平等、博爱”,三部影片依次阐述了三个主题。在这三部曲中,克日什托夫 ·基耶斯洛夫斯基依然发扬着《十诫》以来的一贯宗旨,用包蕴着宗教哲学的精神内涵 的戏剧性故事情节表达了自己对当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刻理解。最终,《蓝色》获得了19 9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等三大奖,《白色》获1994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红色》也入围了94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 可是在拍完了令人耗神的三部曲后,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意打算修生养 息一段时间,按他自己的话来讲,“只想静静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抽自己想抽的烟” 。不过,他的好友皮耶谢维兹却透露,他俩将再度合作新的三部曲系列,用以纪念20世 纪的结束,迎接新纪元的诞生,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导演影片:《十诫》 1988 《Dekalog》 责任编辑:andyzgh 文章页数第[1]页
|
DVFILM简介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5 DVFil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热线 13966718906 皖ICP证备05012547号 中国DV影视网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