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俱乐部 大赛 活动 在线DV 作品库 剧本 导演 摄影 采编 表演 故事 导购 专题 电影 动漫 视频招聘 音乐 旅游 商城 论坛 软件 上传通道
您的位置 > 首页 > DV梦工厂 > DV导演

于冬:电影首先是拍给发行商看的


作者:未知 来自:dvfilm.com.cn 点击:0 时间:2006-1-1

   于冬:大家好,我是保利博纳的于冬。博纳是我们公司在2000年的时候成立博纳的电影发行公司,当时还不能叫发行公司,当时只是一个文化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了2003年的时候跟保利集团的专业公司东方神龙重组,成立了保利博纳有限公司,也是第一个被广电总局正式法文批准成立的专业发行公司。

  “博纳”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主持人:“博纳”这两个字怎么来的?

  于冬:“博纳”当时是一个想法,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保利博纳老总于冬:电影首先是拍给发行商看的 

  主持人:深刻含义,通过于总介绍我知道咱们公司刚刚5年左右,最开始我看到那个介绍,注册的资金是30万。

  于冬:博纳那时候30万起家,这30万当时基本上是我的一个本钱,很少的本钱,但是当时这个本钱是买的第一部片子,付的第一笔定金刚好是30万,然后我就从家里面拿钱做发行宣传,还有前期的一些费用。我买的第一个片子是黄建新导演的一部电影《说出你的秘密》。第一部电影发完我就赚了50万,当时是很低迷的时候,只有8亿多票房。现在我们到了2003年、2004年的时候,中国电影到了15亿票房的时候,在我刚刚电影学院毕业的时候,那时候1992、1993年的时候,那时候中国电影票房差不多是在15个亿左右,我们公司成立的时候刚好是中国电影最难的1998年、1999年、2000年的时候,是8亿左右的时候。

  主持人:那时候为什么那么难?

  于冬:我觉得那是一个转型期,是电影行业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化模式的转轨阶段。我们成立刚好是电影改革最关键的时候,这也是一个全世界电影产业的一个普遍状况,制片处于挺箫条的阶段,主要支撑市场的是1998年的《泰塔尼克》。

  主持人:那时候是不是只要做发行肯定稳赚不赔?

保利博纳老总于冬:电影首先是拍给发行商看的 

  于冬:不是,几乎是死掉一拨人了,很多公司洗手不干了,没钱赚。前面我记得有过几个发行的公司,属于民营的公司,有一家公司当时发了一部《周恩来外交风云》,之后就连赔几部电影,几乎没有机会赚钱了,拖欠款严重,主要原因是省地市公司层层拖欠,另外发行方式也在变,从买断的方式转变为市场的分账方式,就是地方不再买片了,你的片子拿过来分账,把市场规范。

  主持人:还有一定的特殊历史背景。

  于冬:那个时候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市场秩序被打破,偷漏瞒报很严重,我们公司就成立在这种最低迷的时候。

  主持人:可以形容是商业战场上的乱世出英雄。

  于冬:差不多吧,那个时候确是几乎没人做了。

  主持人:当时是30万起家,现在博纳已经占了中国发行市场近20%的份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

  于冬:应该说几乎是把国产片的主要商业市场囊括,在成立之初我记得2000年的时候我们是一千万,到了2001年的时候我发行了一部低成本电影,也是鼓舞了很多年轻导演,我记得那一年是中国电影处女作的一年,有41位处女作导演,当时市场不好,但是仍有一大批新导演出来拍第一部电影,其中一部是俞钟导演的《我的兄弟姐妹》,这也是让博纳公司一举成名的片子,一部低成本200万投资的电影,发行票房达到2000万,是当年的国产片票房冠军,这对于制片行业是一个鼓舞,这是2001年。

  2002年的时候公司一下子就门庭若市,2002年的时候发行了10部电影,票房达到8300万,其中2002年发了两部很重要的电影,当然还继续发行那些低成本的年轻导演的电影,现在很多新导演的电影都是我们那时候的发行的,比如《寻抢》、《开往春天的地铁》、《天使不寂寞》,比如《TV小子》,这是一部儿童片子卖得最好的一部。我还发行了两部重量级的,一部是《天脉传奇》,那时候票房差不多接近3千万,几乎排到了全年包括进口片在内的前十名。

  主持人:《天脉传奇》是一个合拍片,国际巨星加盟的,当时博纳应该还是一个小公司?

  于冬:小公司,这是博纳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比较危险,如果《天脉传奇》发行失利的话,可能造成公司的消亡,一点不夸张地说,因为像这样的片子一般都是交给国有的大公司,比如之前的唐季礼的一部片子《雷霆战警》,还是交给了大公司。像《天脉传奇》这部片子,第一次找到了民间的力量,就是除了国有传统的发行力量之外民间的力量在中国崛起,但是片方并不放心,我就跟他采取保底分账,我研究过外面操作发行的合约,我第一次跟他用了保底分成,这个保底分成对制片方来讲是一个保障,首先对中国市场没有信心,起码要有一个最低保障,再有机会分成,这是他们最低的要求。当时保底分成的价格也很高,没有一家公司敢接单,我一出价就把别人跟我抢片子的人吼退了,当时压力比较大。但是这个时候到了上片前两个月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凭什么你发这样的片,国有公司毕竟是大片、进口片垄断,是绝对市场霸主,他就有一点故意要跟你对抗,就把一部重量级的进口影片跟你同期上映。

  我记得当时几次协调都协调不了,这个片子比较特别,就是第一次合拍片和整个亚洲同步上影。同步的概念是什么呢?主要就是同档期,然后全亚洲统一做宣传,演员配合我们,除了中国之外去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在这种情况下中影寸步不让,故意把《蜘蛛侠》放在那个时候,是当时在北美票房排行榜上冠军的一部大片,就在市场当中形成很大的对抗局面,就是有一个民营公司发行的一部国产大片和国家专有垄断型的大公司发行一部进口大片,同档期上映,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错开,因为当时节目不够啊,在中国市场就没有那么多赚钱的节目,每年赚钱的就没几部,为什么还要排在一起呢,这就有一点对抗。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局面,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大的激励,我觉得勇者必胜,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比较满意的了,他也卖得很好,我也做得很好。当时鼓舞我的将士们的一句话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最后都胜了,《蜘蛛侠》卖的也不错也有5千万,我们的《天脉传奇》卖了3千万。也第一次看到了市场的潜力,那时候的戏院还不够多,厅不够大,大厅他占了我们只能占小厅,小厅也场场爆满,都卖得不错。我们公司这样做小作坊、做特色发行变成了大市场、运作大影片的专业公司,也令我在香港电影界名声鹊起。

  主持人:像您刚才说到的勇者肯定会胜利的,但是您有考虑过失利的结果吗?

  于冬:肯定会有失利的,我也经过了很多失败的痛苦。2002年以后我还发了一部很重要的片子,《和你在一起》,那是一部文艺片,是一部投资并不大,对陈凯歌来讲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他的一部片子去好莱坞回来之后就再没拍片,那部片子也有1400万票房,当时也是前几名。

  主持人:您觉得这种高票房电影是本身质量好,还是宣传发行公司一系列的企宣计划更重要?

  于冬:我觉得当时的中国电影质量都不错,不是说这部电影一定能卖钱,这部电影就一定不卖钱,其实当时很多都是能够做好但是他们没有找到更好的发行方,电影就浪费了。

  主持人:也就是说同样一部电影,比如说这部电影交给博纳和交给其他的发行公司发行肯定是不同的,为什么?

  于冬:因为那时候几乎没有民营的发行公司,国有的发行是什么状况呢?5点钟下班了,发行周六、周日不用上班,我们发行是24小时,我们到周六、周日是在工作。你的市场调整、怎么排期、海报、每间戏院的气氛布置都是很重要的部分,都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主持人:在营销的战略上您觉得您做的最让您骄傲的一次是哪一次?

保利博纳老总于冬:电影首先是拍给发行商看的 

  于冬:我觉得每年都有经典战例,我觉得今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今年是我们公司发行票房最高的一年,发行了20部影片,票房达到2.6亿。其中发行了三部大赚的港产合拍片,一个是春节档期的《韩城攻略》,在15部电影围追堵截中脱颖而出,发行了4千万票房,和去年最高的票房差不多。今年暑期有一部《飘移族—头文字D》,这部电影当时在4月份我接手之前这个电影在国内几乎是一点都不知道,头什么D,经常是这种概念。用三个月的时间做几次大型的推广活动,这部电影最后一举在暑期档第一个档期夺得了差不多将近7千万的票房,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接下来就是《神话》,现在已经接近1个亿,在营销上这部电影可以说在各个方面做的比较完美的一次,也是我们公司整体能力的检验,包括商业推广、包括市场运作,几乎从上映之后到现在连续6周保持每天的电影市场票房冠军。

  主持人:现在在线的有很多网友,他们也是特别积极的在讨论,有叫加加的网友,她一进聊天室就说,您好,首先感谢您对中国电影发行做出的贡献,您觉得您对中国电影行业发行做出的最大贡献应该是什么?

  于冬: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动了一大批民营发行力量,这在中国渐渐成为一种发行的势力,包括对电影制片行业的影响,我觉得市场化运作方面我是做得最早的,也是最成功的。我赚钱,通过我的公司的发展,让很多人看到中国电影的希望。

  主持人:在您整个做公司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那个阶段有没有想过要放弃或者是?

  于冬: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电影行业机制的限制,比如说到现在除了中影、华夏发行进口片之外,没有一家有进口片发行权。我要补充一句,其实我发行过一部进口片,当时协助长春电影制片厂,就是《加勒比海盗》。这是唯一一部我参与发行的美国分账片,但是都不是我独立发行的,这部片子也让我在好莱坞公司里挂了号。当时好像全世界都已经发行得差不多了,中国晚于北美四个月,是最晚的,满大街的盗版碟都差不多了,当时迪斯尼公司只要中国有2千万票房,全世界就达到3亿美金了。他们问我你们能不能做2千万,我说我争取,最后做了3千万,这是让他们亚洲总裁非常高兴的事情。

  主持人:但是现在目前的体制还没有办法。

  于冬:还没有,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逐步放开的过程,我也比较安慰,像我这样的公司现在都去发美国大片去了,国产片是不是更没有人去做发行了,我觉得这几年我们渐渐有了一种责任,我是在为国产电影争市场份额,在主要的档期跟进口片打阵地战,这也是我的贡献。

  主持人:从您刚才的介绍中我注意到,目前每一年中国国产影片大概有多少部?有200部吗?

  于冬:现在产量是上来了,但是票房的产出并不高,就是并不成正比,这就是政策调整带来的效益,有拍片权的放开。其实现在中国电影所有的政策已经在这几年开放了,逐步调整的步骤是很快的,而且效益是很明显的。比如想拍电影可以拍电影,登记就可以了,备案,你要拍什么得告诉我们。想拍电影拍电影,想发电影可以成立发行公司,成立公司的门槛也降低了。想放电影你可以放电影,你可以投资电影院,现在也对社会开放了,对外资实际上也有引进资金的放开。唯独现在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引进电影还不可以,还必须是国有专营公司。

  主持人:这种状况大概还有多长时间才能解决?

  于冬:我觉得很快,只是迟早的问题。我这几年经常去一些国外影展和电影市场,最大的市场可能是嘎纳电影节,那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电影交易集会,全世界每年有两次,一次是5月份的戛纳,一次是11月美国AFM。这两个电影市场主要是给全世界的买家、卖家在这里头交易的场所,每年有几千部电影交易,全世界都允许这个公司买版权,这都是交易。现在中国还没有,就是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是没有权利交易的,你卖片子可以,比如你拍了一部电影到那个市场去卖可以,但是如果你想买一部进口片到中国发行,这还不允许。

  主持人:是不是还是出于保护我们国产电影考虑的?

保利博纳老总于冬:电影首先是拍给发行商看的 

  于冬:有这种考虑,就是说我们现在市场还不够大,电影院还不够多,如果放开了进口片的数量,对我们本土电影会有冲击,这也是一个逐步放开的过程,我觉得这是迟早的事情,所以我并不急于说一定要做进口片,一定要赚这个钱。但是我觉得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必须融入世界电影的范围,融入世界电影当中去。你卖片的同时,买别人的片,发行公司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更有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因为我背靠的不是一个小的市场,我背靠的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全世界的电影都想卖给你,好了,我买一部法国片,我有两部中国片,这是一个市场行为,但是我们现在是单边交易,我求你了你买这个吧,我没有权利买你的,但是对这些发行人来讲大家没有交易,这个还不构成合作行为,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公司能够有这种机会,我们会把中国电影同样卖出去,这个是对中国电影又一个贡献。

  主持人:13亿人口肯定人口是多了,但是这个电影市场是不是够大呢?

  于冬:我觉得现在还不够大,我们说是有13亿人口,这还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就是我们进电影院的观众还不多。再往深推,我们的电影市场、我们的电影院还不够,我们目前有效影院只有2100张银幕,这个数字比较是什么呢?只有1000多家电影院,2100张银幕也是非常小的放映市场。北美有4万张银幕,年票房是96亿美金,而我们一年的电影市场大概是15亿人民币。我们对比韩国,韩国有4600万人口,他的票房大概有80亿人民币,是我们的6倍,但是他的人口只相当于浙江省。台北有13亿人民币,香港有10个亿,这说明我们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主持人:接下来热门的行业应该是盖电影院。

  于冬:我们现在放映厅还不够多。我举个例子,韩国有一家电影院16个厅,在汉城,这家电影院一年的票房7个亿,我们最好的电影院也就是一年3千万多一点,人家一年的票房是7亿人民币。

  主持人:几乎占了咱们全年总票房的一半。

  于冬:台北有一家电影院,票房是3亿多人民币。所以我说我们还是要对这个行业有信心,还要对这个行业做各方面的努力,比如说更多的去投资建设电影院,发展这个市场,这是目前把票房做上去的最关键的一步。

  主持人:一位网友说,其实不是电影院太少是票价太高。

  于冬:票价高是因为电影院不够,他卖70块钱都满场,凭什么不要,卖30元哪!因为现代化多厅的影院数量不多,大家都往那里去,他卖70块钱就形成一个高端消费。你在这个电影院旁边盖三家,他自己就降下来了,就是短缺经济,短缺资源造成的,戏院多了票价自然就降下来了,有竞争。

  主持人:博纳有没有考虑今后往这方面发展?

  于冬:我觉得像博纳这样的公司,靠自身不足以去投资影院,我觉得像保利集团这样的,如果国内大资本很快的进入这个行业,包括地产商,有很多的资本在往电影行业进入,大家在全国建影院的速度加快的话对这个行业就有好处了。

  主持人:没有想过建电影院,但是最近好像在做制作这方面的工作,想制作、发行整个一条龙下来?

  于冬:对,因为我觉得我找到自己的一个位置,我说我是中国的米拉·麦克斯,他就是从发行独立电影开始的,他也是全世界买片、销售、发行,我也是,我也从发独立电影开始,慢慢发大的商业电影,现在还不能去买进口片,将来会。

  我觉得发行公司是很重要的功能,他要对制作形成一种引导,形成一种影响。中国电影除了国有的公司之外,中国电影的发行公司没有投资能力,全是一个代理行为,赚佣金,包括很多公司都起来抢发行,觉得这可以无成本,赚的是服务的佣金。实际上真正发行公司要具有投资能力的就更好,因为他了解市场的需求,他知道未来市场的档期安排,缺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明星的组合,说简单了这是一个市场的意识,说深了实际上是用发行去引导投资,如果发行公司再具有投资能力的话,他实际上就形成了以销定产的商业模式,就是我需要什么样的明星阵容,他对题材的把握,对商业电影的快速形成,是有帮助的,也对中国的制片工业模式形成是一种促进,我觉得现在我们要学习借鉴的东西太多,比如制片更多的偏重的是文学、艺术,实际上我们缺少的是工业,我们电影没有形成工业,拍电影的人是不靠电影吃饭的,是玩电影的,但是我们这个行业是需要商业电影、需要赚钱的,这个电影拍得再好、再获奖,没有在这个产业里循环,你没有给院线发行带来效益,你对这个产业没有贡献,导演个人可能多了一部作品,或者多了一个个人表达的方式,但是你对产业没有帮助。我们需要真正开始国际化商业的运作,就是通过海外资金的进入,通过全世界的销售,形成一个国际化商业电影的市场,这样的影片可以去到很多地方。我觉得包括《英雄》、《十面埋伏》、《无极》、《七剑》、《神话》都是这样的。

 70年代成功人士同学遍天下

  主持人:线上的网友,有一些非常关心我们中国电影产业的,当然有一部分人对您本身也是特别好奇,70年代生人,现在就有了这么大的成就,有位网友问,说看到您的简历是在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的什么?

  于冬:我是电影学院1990年管理系入学,1994年毕业,学的是发行管理。 其实我们当时这个系筹备之初有很大的初衷,就是为电影行业输入管理人才,包括制片、发行还有放映,最后合在一起了,叫艺术事业管理,但是我个人觉得还要细分,制片有制片的,发行有发行的,放映实际上现在是高级管理人才。

  韩国电影冲击 香港危机!!

  主持人:还有一位网友说,建议于总帮我们分析一下香港电影,说现在香港电影下滑的很严重,有70%的电影人失业,是这样吗?

  于冬:也不至于,我参加香港电影各种活动也比较多,我是在2000年以后真正把香港电影大批的在中国内地做发行最多的一家,而且也是最成功的一家,应该说现在有80%的香港电影是通过我们公司发行的,全国影院放映的。

  主持人:咱们能数得上的《无间道3》。

  于冬:《无间道3》、《飞鹰》、《魔幻厨房》、《双雄》、《飘移族—头文字D》、《韩城攻略》、《冲锋陷阵》,反正我几乎是发遍了,各个公司、各个明星都比较多的接触过。我通过发行也跟香港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通过每家公司不同的运作方式也学习到了很多的经验,比如怎么去搞首映礼,香港怎么做,外面怎么做,日本怎么做,有很多很成熟的完整的方案。实际上就不断的吸收,不断的去学,他们也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是学来的,每家公司都不同。我觉得香港让我印象最好的是,香港是一个真正的现成的电影工业,他的每一个制作、发展都是靠市场,因为他本土市场不够大,香港市场10个亿,一年放映500部电影,全世界的进口影片只要有发行都可以在香港上映,当然也经过一个审批,审查是必要的,然后要分级。一年有500部电影上映,可见香港电影与生俱来的竞争能力,你发得不好肯定是赔钱。所以在香港要做1、2千万票房并不容易的,港产电影能够在这么多影片的夹击下还能独树一帜,还是很不容易的,香港的制片人、导演最关心的就是市场、观众的反映、戏院经理的反映、票房的情况、他们下一部怎么去拍,所以就形成了电影工业的制作。由于他本土市场小,必须靠海外发行,过去香港电影可以占领整个亚洲,日本、韩国都大卖,但是现在日本电影也起来了,韩国电影也起来了,包括泰国电影都起来了,整个亚洲电影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港产电影的收入就越来越小了,很多公司产量都下降,只有大片、大的明星靠海外发行去收一些钱。

  这几年,中国内地的市场上升,对香港电影是一个极大的促进,现在70%、80%的电影都是通过合拍的方式进入中国内地的,等于是香港电影的救命稻草,原来港产片中国内地的电影可能占10%、15%,但是现在占到一半。

  韩国电影本土电影起来之后,当年的韩国电影90%年代初并不强,除了西片就是港片,当初的《黄飞鸿》在韩国可以卖180万美金,现在不行了。

  主持人:上一次成龙大哥做客搜狐的时候也提到过一点,现在的韩国电影对我们冲击特别大,他提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金喜善在《神话》里面表演,第二天报纸上都打上金喜善。中国电影人也说狼来了,韩国电影对中国的冲击究竟有多大?

  于冬:我觉得怎么看呢,我的理解是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借鉴韩国电影成功的地方,要吸收他好的一面。韩国七年前有一部电影,叫《生死谍变》,这是韩国电影海外发行的一个市场转折点,这部电影全世界的买家都赚钱。我有一个观点我不知道对不对,可以讨论,其实电影不是拍给观众看的,当然最终的结果是给观众看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电影首先是拍给发行商看的。就是说,《生死谍变》这部电影,让全世界的买家赚钱了,全世界的买家每个国家都不同,他买一个韩国影片赚钱了,别人就马上开始关注韩国影片,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市场。韩国电影赚钱了之后,他就会拍更大的,制作、演员各方面更完整的商业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一大批新锐导演从好莱坞学电影回来,他们学习了新的电影观念、新的电影语言和成熟的电影的商业运作模式,像《我的野蛮女友》,大批新导演的影片越来越多的出现,不是纯粹的艺术片小众电影,而是大的,国际化的商业电影,讲他们年轻人自己的电影,拍自己身边的故事,然后又有成熟的商业的制作,比如冲印的进步,画面的质感,再加上越来越多的电影打出去,越来越多的占领国际买家的视线。

  过去大家关注的是,亚洲片首选的就是日本电影、韩国电影,香港的发行商就受冷落了,说你的电影都不赚钱,赔钱啊,上次买的片都赔了,就是你在海外的发行商买家眼里不重要了,这个很实际。

  主持人:口碑就没了。

  于冬:韩国电影的起步带动了整体商业电影的复兴,一大批,而不是一两个冒,我们现在有一点趋势了。今年比较厉害的,威尼斯电影节开幕、闭幕参赛参展都是我们的中文片,加上《无极》、《七剑》、《十面埋伏》。首先我觉得这是《英雄》的贡献,一下子取得这么好的市场成绩,北美上映两周5800万美金票房,令其他买家开始关注中国古装动作片。中国式的特技,弓箭、飞刀,这是好莱坞拍不出来的。这样就开始,《七剑》来了,不是一家公司跟你谈,是几家公司抢片,《七剑》赚了钱了可以拍更大的电影,更多的资金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主持人:韩国电影的成功确实有值得咱们借鉴的地方。聊天室有几个专业的网友,有一位叫加加的说,对电影后产品的开发您有何见解,这个后产品是什么?

  于冬:现在通行的就是后产品了,实际上我们叫电影的衍生产品,DVD肯定是,包括电视台销售,这都是比较大的,现在还有手机、MP3、游戏、漫画书、小说。

  主持人:就是一切以这部电影之外后开发出来的东西。

  于冬:就是外延,这也是电影所不同于其他产品的特点,它可以有无限的外延销售,除了版权之外,我觉得这都是对行业越来越重要的,过去这块都是盗版,收不到一分钱的,现在慢慢越来越多的人做,你做我也做,我是花钱的你没花钱,我打击他,这样就净化市场,这个产业会形成的。其实越来越多的渠道去收钱,对投资、制作、这个产业的发展都是越有利的。

  打击盗版 用法律武器告死他

  主持人:您对盗版怎么看?

  于冬:当然深恶痛绝,这几年我对打击盗版这方面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想了各种各样的招,最早是防盗,《卧虎藏龙》是最明显的,晚了香港、台湾2个半月,中国票房1千多万,这样对市场没有帮助的,没有做好,产业没赚钱,院线也没赚。

  《天脉传奇》我第一次做了防盗,包括后面的正版的发行公司开始联手打击盗版。包括我们记号,在冲印车间刻记号,编密码,希望各种编码挖出盗版的源头,让院线看怎么跟踪。

  主持人:好像给我的感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于冬:好多了。像《天脉传奇》,我们的演员还在做宣传盗版已经满街都是了,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坚持防住三天,到现在退后三天,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做到15天,以后可能做到1个月、3个月,这样产业形成不同的窗口,戏院的市场,DVD的市场,电视台的市场,这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我曾经说过一个,现在制约我们中国电影的是生态环境,要治理生态环境,生存的空间不够大,我曾经在一个媒体的发布会上说过,我说现在重要电影四大毒瘤,第一个DVD光盘的盗版,第二个网络下载,所有现在网上看电影没有收过一分钱,全部是盗版。第三个电视台盗播,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电视台盗播比前两个还要厉害,因为他是无线覆盖,他用国家的机器赚的是盗版的钱,非法的钱,他是国家的,前两个都可以是个体去做,随便网上发着玩,但是电视台不是,再小的电视台,县级台也是政府的,居然做盗播。现在电视台播的电影,我敢说除了中央六套正经是买过电影版权的,所有的电视台播的电影全部是盗播的,没有一家买过版权,所谓的买版权都是假的,都说找一家公司买一批节目,这批节目有这些电影,全部是非法的,没有出品公司的授权,没有正经的向版权公司付版费,除了中央六套之外全部都是。

  现在盗播的严重性到什么程度?我曾经做过统计,在黄金周有各种电影套餐,现在发展到最新电影,《飘移族—头文字D》刚上2天电视台就播了,这比光盘盗版还厉害,他可以用各种手段,比如电影推介,给你评价这个电影,开头周杰伦怎么演的比较好,然后播了两个小时,中间再插一个广告,然后就播完全片,这都是很恶劣。

  第四个毒瘤,就是我们行业现在不规范的地方,就是营业性的录像放映,在北京上海广州大城市几乎没有了,而在很多城市小影院相当普遍,录像也经常放盗版,片方没有收到一分钱。电影大影院里面播,现在小影院遍布全国。

  主持人:四个瘤彻底铲除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于冬:这靠公司版权维护之外,就是被侵害方要站出来嘛,你盗播我的《韩城攻略》、盗播我的《飘移族—头文字D》我就要站出来,你要起来告,这是一个自觉。再一个政府的力量要加大,现在文化部加大法律力度,发现你有5千张就要判刑,还有罚款,这都是有的,法律也是健全的。上次为了打击某电视台盗播我的《韩城攻略》,我专门请律师研究这个问题,发现我们的法律法规非常健全,关于这个电视台盗播我们有八条明文规定,就是法律依据,我们要动用法律武器我告死他,绝对告死他,现在就是觉得2个小时盗播完了没人理,下次还播,播得越来越凶。

  主持人:这个你要感兴趣的话可以到中小城市的小电视台去看,打官司赔回来的钱也够发家致富了。

  于冬:要形成版权保护意识。广电总局最近刚成立一个版权保护中心,也在做这个准备。

  主持人:看一下时间,咱们的聊天即将接近尾声,还是问一位网友的问题,一位网友说,作为一个发行公司应该有一个先预测的能力,得知道这个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影片,于总,您预测一下明年什么样的片子更受欢迎?

  于冬:我觉得肯定电影要好看,要用心去拍,15天拍的电影就不如用跨年度、跨季节、跨场景的制作的电影用心。说组合,我觉得电影可能还是一个多姿多彩不同的,有各种各样的,这个市场在丰富,我觉得主要的是要支撑票房,要能够为这个行业做更大的贡献。

  主持人:我们今天这个寻找中国娱乐势力系列报道,请来的是保利博纳的总经理于冬,最后的时间也给我们的网友总结一下,也介绍一下我们保利博纳公司今后发展的一个大方面。

  于冬:谢谢网友的支持,也是对我这么多年工作的肯定,我想像保利博纳这样的发行公司在中国应该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像早几年,像我们一家公司在市场上单打独斗,说明这个行业不赚钱、行业不兴旺,其实应该有更多的这样的公司出来,发惊悚片、发爱情片、发动作片,各种各样的公司都在做发行、做营销,都能赚钱,就说明行业越来越有机会,也让更多的投资方、制片人赚钱,发行转片了肯定是片主也赚钱嘛。我还是真诚的希望中国电影能够通过我们这一代年轻的人去努力,去帮助中国电影能够越来越走向更好,因为我们的市场太大了,我们的机会太好了,我们所能够接触的外面的机会会越来越多,我们是有机会的,我们要做成品牌,我们要推动中国电影。

 

责任编辑:andyzgh 文章页数第[1]页 


■ 相关连接
·还没有相关文章
DVFILM简介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5 DVFil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热线 13966718906
皖ICP证备05012547号 中国DV影视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