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现场同学关注纪录片
![](http://www.cctv.com/uploadimages2/2004101614870.jpg)
【川大现场同学】现场一位同学提问:关于边缘文化的纪录片拍得不少,但基本是出于一个习惯性思维,即对正在边缘化甚至濒临消失的文化发出保存的呼吁。问题出来了,但问题的原因何在?问题的出路何在?间接的表达或明显的指示都不具备力量。这类的纪录片能走出传统思维的束缚吗? 在这里,我想援引龙应台的一句话:一种文化如果被贯以“保护”的呼吁,是可悲的。少数民族的语言,由于缺乏能引起共鸣的力量和后继传人而趋于消失,对于这些文化,人们常讲“鸡肋感”,及对保护他们的困惑和不自信等等。因此,除了提倡保护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心理及矛盾的内、外在环境,甚至保护的意义。
【川大现场同学】大家好!我是新闻学院03级的研究生。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看电影和看电视完全是两回事,电影和电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视觉享受,是用电影的手法还是用拍电视的手法拍?音响效果和画质都不能跟电影相比较,如果用电影的拍摄手法,大家知道胶片的成本会很高,我们在电影院里面拍摄这种相对高的成本怎么换来相应的收益?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按照电影纪录片或者按照电影手法运作的话,那么电影的包装、宣传,拍摄者的拍摄题材,受众地位不免会受到电影的影响,如果商业化运作的话,怎么样保证纪录片守望者的心态?或者保持纪录片的比较高的文化品格?我觉得《茶马古道》虽然取得一些成功,但是不必操之过急。
![](http://www.cctv.com/uploadimages2/2004101614871.jpg)
【川大现场同学】民族大学新闻专业零二级的蒋伟剑同学问欧阳老师:既然我国纪录片存在问题,缺少高素质人才队伍,缺自己成熟风格的重量级作品,这些都是我们忧虑着的。而拍纪录片需要大量精力资金甚至几十年时间,地方台无条件。想问一下央视对此的对策?
【川大现场同学】大家好,我是04级研究生广播电视专业的研究生:我想就刚才这位同学的话题说这下我个人的观点,其实纪录片有电视和电影两种传播途径,现在我们看到的现状就是电视纪录片比较繁荣,但是记录电影这块弱一些,但是通过《迁徙的鸟》电影的成功,我觉得记录电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个人认为所有那些不受时效限制的题材,比如说人文类的和自然类的,都应该制作成纪录电影,因为电影比电视更能体现出深度,中央电视台“百姓故事”的制作人陈真拍摄的《布达拉宫》之所以拍摄成纪录电影,肯定也是从表现力来考虑的,只有纪录电影才更能体现出人文景观,所以我认为纪录电影比纪录电视更有发展空间。
【川大现场同学】川大文新学院新闻系04级同学彭冲同学提问徐新建老师:如果西部纪录片更多地关注主流人群的话,您认为它会不会丧失我们特存的优势? 我认为,西部纪录片之所以区别于京派、海派和其他地区,靠的就是西部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而这又大多体现在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或叫弱视群体和地区。以川台“三剑客”所拍的获奖纪录片为例,绝大多数是关注这些的,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我认为西部纪录片还是以关注西部少数,即非主流的人群为好。
![](http://www.cctv.com/uploadimages2/2004101614872.jpg)
【川大现场同学】大家好,我是川大04级广播电视专业的研究生:大家都觉得纪录片比较窄,或者说比较边缘化,像大学生碰面可能会说你最近看什么电影,挺好看,推荐你去看,而推荐纪录片的这种情况比较少。我有一个问题,从去年《鸟的迁移》到《布达拉宫》等等这些不光用什么拍的纪录片,他们开始在剧院去开始播放,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纪录片走影院化这个路线,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谢谢!
【川大现场同学】西南交大艺术与传播学院广告学04级的陈泽熙同学问老师:听了各位教授的演讲,对于蒋晓丽教授所讲的关于"电视纪录片与大学生"的演讲之后,蒋教授所提出的要求"大学生拿起身边的设备自己拍摄捕捉身边事迹".我认为就目前以大学生的资金,经验方面都不足,众所周知,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一般来自父母,其中也不缺乏家境困难,而DV的拍摄所需的资金往往要求很高,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有机会接触DV拍摄,所以我想请问各位学校领导老师是否能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所有大学生都有机会接触DV拍摄,制作自己的纪录片。
【川大现场同学】来自西南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大家好!我觉得现在纪录片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范畴,但是我觉得我们是学新闻传播学,传播是从以前的以新闻人为中心,到以新闻事件为中心,现在我们应该过渡到以新闻受众为中心的角度,我们纪录片可不可以拍什么就看什么,而是我们想什么就能够看到什么这样一种层面,但是不知道这个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能做到?而且以前的纪录片关于专业性比较强,以后是不是不能出现一种大众化的观众能够接受的纪录片的新形式?
![](http://www.cctv.com/uploadimages2/2004101614873.jpg)
【川大现场同学】徐老师说得很委婉,他用知识精英话语分析了“DISCOVERY,NG等是否比中国纪录片优秀”这个提法,但是我觉得纪录片作为面向大众生活的作品,应该首先从受众接受的角度去看他是否优秀。如果DISCOVERY和NG的确比中国自己的纪录片受到中国大众的欢迎,那么显而易见人家是做得比我们好。
【川大现场同学】看美国的纪录片,完全可以感受到拍片的人是投入自己生命热情的那种创作……里面包含了他们丰富的智慧和情感。
【川大现场同学】生命热情、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很对,问题是,中国人为什么缺乏这些。
【川大现场同学】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原因?
【川大现场同学】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工作还只是生存需要,没上升到生活需要?但是说到这里是不是就跨界了?
【川大现场同学】是的,那我们只有等待?
【中国吉祥0】创作者如何将职业角色转化为生活(常人)角色?或者说没有必要?
【川大现场同学】肯定能有这种转换是最好的~~不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是人能不能自我实现的问题。如果回答“有必要”的话,那就是指“人有必要自我实现”。当然,这种统一或许很难,受到很多现实中的限制。我们要努力跨越这些限制,当然经济问题的解决应该是最主要的……
【中国吉祥0】这种统一其实不难,经济不是主要的!
【applelake】是啊,看完之后,会突然对自然、生命、宇宙好有感觉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