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俱乐部 大赛 活动 在线DV 作品库 剧本 导演 摄影 采编 表演 故事 导购 专题 电影 动漫 视频招聘 音乐 旅游 商城 论坛 软件 上传通道
您的位置 > 首页 > DV人 > 电影

独立制片热透视


作者:王铁成 王铁军 来自:未知 点击:0 时间:2004-11-30

                              独立制片热透视

 

     一股独立制片的热流,正在中国影视领域内奔涌。它的潺潺流水,源于1977年改革开放的初潮,在新千年来临后一浪高过一浪。从电影到电视,从纪录片,专题片到故事片,电视剧;从国内到海外,在影视圈内频频可以看到独立制片人的身影。而一部部影视大作,正从独立制片人手中走上银幕和荧屏,已经和官方制作、洋人制作的影视片形成三分天下的态势。让我们走入影视圈,一睹中国独立制片人二十四年风雨兼程的内幕,来体会他们酸甜苦辣百味齐全的感受。

一、 先行者无怨无悔
独立制片人,在中国是指非官营的电影电视节目制作的总负责人,在他手中完成了影视节目从构思、筹资、摄制,发行的全过程。
1977年,正值拔乱后正,百废待兴之际,被扭曲和冰封多年的影视界,萌发出新中国、新时期第一朵独立制片的报春花。冯华志,一位二十七岁的青年编辑,满怀对电影事业的尊爱,用自已的军官转业费作资金,在北京香山投拍了新中国第一部独立制片的故事影片。此举早在八年后广为人知的独立制作故事影片。《无情的情人》之前,理所当然地载入中国电影发展史史册中。
冯华志,北京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当过兵,也带过兵,其当时名不见经传,却对电影制作情有独钟,他得知北京香山正白旗村的一所旗人老宅,传说是当年曹雪芹写《红楼梦》之故居。为了能让后人看到这座二百多年的风雪中日渐圯毁的老宅,冯华志用个人的全部积蓄,买来电影胶片,借来摄影机,请朋友帮忙拍摄,著名演员石维坚和几个同事无偿地来义演,开始拍摄“曹雪芹故居”的发现过程。
热情如火的冯华志,立马感受到“独立制片”的冷酷与严峻,其中最主要的是资金紧缺。当时一部故事片片长2700米,实拍需近6000米胶片,总成本在40万元以上。冯华志手中只有几千元积蓄,多方筹资也才近2万元。多亏石维坚等朋友们的无私支持,千方百计的节省费用,片子总算前期拍摄完了,却因
后期制作资金无着落只得将胶片冷藏在冰柜里。
1980年春,中国第一家集体所有制的“黄河影业公司”在京被批准开业,冯华志被委任为负责人。许多单位,甚至美国的几家影片资料公司都找上门来要签拍片合同。然而两个月后上级部门通知冯华志,让黄河影业公司暂业务,实质上是让歇业关门。
黄河影业不存在了。冯华志与仅存的志愿者们受人才杂志社委托,开拍反映关牧村等青年歌手自学成材的纪录片《在希望的原野上》。他们自筹资金拍摄辗转全国,历时4年,最后交给福建电影制片厂完成,由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向全国发行,深爱广大观众喜爱。
1995年,一部28集14小时的电视纪录片地全国各地方电视台广为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策划与撰稿就是热爱影视痴心不改的冯华志。

二、再接再厉
1997年底,冯华志所说北京有蔡氏两兄弟要辞掉演艺界公职,创办“华蕾影视公司”,冯华志闻讯赶去想与蔡氏兄弟合作。
蔡安安、蔡元元于电影戏剧世家,其父蔡松岭是老一代表演艺术家,电影名导谢晋、陈怀皑都是他的学生。电影《鸡毛信》的主角海娃就是蔡元元扮演,蔡安安演过《烈火中永生》的华为等角色。文革中蔡安安长期遭迫害,1997年获平反后不久,二人决心自闯制片道路,创办民营体制的影业公司,他们致信中共中央主席胡耀帮陈述自已的构想。胡耀帮日理万机仍坚持阅看人民来信,对此甚表欣慰,批道:这是一个新挑战。当时《北京晚报》曾专文报道此事。由于改革初期历史条件所限制,蔡氏兄弟在北京创业的愿望未能实现。
沿海经济特区开始创办后,蔡氏兄弟于1983年初来深圳发展,仍想筹资办电视公司。深圳官方希望他们能协助筹办电视台,蔡安安留下搞电视台的筹办,兄弟俩联合导演了电视片《曹雪芹在西山的故居》。1984年初,蔡氏兄弟来到珠海,成立了首家集体所有制的文化企业“珠海特区影视文化中心”,陆续编导了几十部(集)电视剧。1989年初,蔡氏兄弟移师澳门,注册成立了“蔡氏兄弟(澳门)影业公司,哥哥蔡安安任董事总经理。公司成立伊始,他们便贷款200万元,拍摄了彩色故事片《夜盗珍妃墓》填补了澳门没有电影制作的空白。此后,他们启用女演员宁静作主演,拍摄反映澳门历史的影片《大辫子的诱惑》,深受好评。
1985年,一部根据军旅作家徐怀中作品改编的故事片《无情的情人》拍摄完全成,这部引起争议、影响也很大的影片主演是刘晓庆,制片人也是刘刘晓庆,现今有名的晓庆文化艺术公司,实际上是从此片开始的起步的。
这是一部传奇性的影片,电影文学剧本在六十年代发表后,即招来越来越“上纲”的“批判”。八十年代初,刘晓庆因离婚和陈国军重组家庭,引起很大的争议。她顶风开始,先是发表自传文章《我的路》,又筹资开拍《无情的情人》,由陈国军导演。影片公映后,因题材所反映的少数民族习俗镜头而招致批评和非议。接下来她又筹资开拍故事片《大炮清队》,仍是自任主演。事隔多年,刘晓庆谈起这两部片子,认为没赚到多少钱。其实初出茅庐担任制片人,影片不赔钱又有很大的名声,对她这个初中下乡的当年知青,十余年演令的演员来说逐步走下地去,已是不俗的成绩。此后她认准制片人这条道走下去,逐步发展壮大,地电影,电视剧制作方面都颇有建树,电视连续剧《皇嫂田桂花》现今仍在各电视台播出。
刘晓庆的挺身而出,给许多电影明星以莫大的启示,许多演员纷纷自任制片人,成立影视公司;朱时茂的影视公司;王星军拍《张骞》;张晓敏当制片人;“唐老鸭”配音演员李杨去香港办起李杨影视公司;女名星罗燕远走美国,备尝艰辛白手起家,当上好莱坞第一位中国制片人,她根据来华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改编拍摄的故事片《庭院里的女人》,已于20001年4月20日在全球首映。

三、曲折通幽向光明
影视制作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方精英满腔热忱的投身其中,或苦或甜,或败或成,但他们都以一种“虽九死犹未悔”的精神,坚韧地独立制片进行下去,如今这批开拓者中已涌现不少业界大腕。
1986年,军令17年的文艺军官靳树增转业到四川省南充市文联,已有多年影视创作经历的这位燕赵之子,用自己1000多元钱的转业费成立了嘉陵江电视制作中心,走上了当年转业军官冯华志未走通的道路,改革在进展,大环境也确实变了不少。
这个高小毕业后即投身军旅的农家子弟,具有常人所不解的敬业精神,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接连拍出电视连继剧《杨暗公》等一批优秀的电视作品,然而命途多舛,1988年底因为他的一个临时雇员借他名行骗事败,省里发文将嘉陵江电视制作中心责令撤销。多方疏通与死地而后生,陈情都等于零,靳树增离开他生活多年的第二故乡四川,到首都北京深求发展。
昔日韩信在井陉将部队置于死地而后生,两千年后靳树增在北京带着他的铁哥们背水一战。靳树增用四通公司 助的5万元钱起步,开拍30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民魂》,他们把自己的积蓄都凑出来,自筹资金没要国家一分钱,拍成全片,大获成功。一年内他们拍电视片100多部(集),盈利3000多万元。凤凰落火后再生了,靳树增再次站起来了,十年间他旗下的中国亚洲电视团已拥有资几十万亿元,成为综合性、多元化、国际化的民营传媒“航母”。
正当靳树增在北京日益走红之时,有一个酷爱着电影的电影放映员从江西省临川林场悄然南下广东,他叫邓建国。
临川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故乡,文风颇盛。上学时身历“文革的邓建成国单生一人,离家别子,怀端1000元和一部索尼家用摄像机来到广州。他找到一家便宜点的宾馆住下,抱着广州市电话薄挨个向企业打电话,愿为企业拍电视宣传片那年月最赶风头的广东企业也只是对出宣传画册感兴趣,观念超前的邓建国尽管开出每个专题片仅500元的低价,仍没企业肯干。天无绝人之路,广东影像出版社认可了邓建成国,委托他拍摄广州地方民用产品专题片,与他签了合作合同,向他提供了批文,公章和介绍信,邓建国一下从游击队升格为准正规军,他立马将专题片的价格调到2800元,并招兵买马,放手大干。
在“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广东,邓建国瞅准这个官营电视台不顾及的小活,在一年内拍了300多个企业专题片,进帐100余万元,完成了原始积累。他注册15万元资金成立了“珠影明星创作室”,开始拍电影《广州教父》,谁想出师不利。邓建国又转拍电视剧,起死回生,电视连续剧《鸦片战争演义》,《康熙微服私访记》,《风流才子纪晓兰》等片都走红全国,给巨星带来滚滚财源,邓建国又成立了影业公司。巨星的电影也拍的很成功。十年奋斗,邓建国已拥有上亿,这个从来不看剧本,声称看不懂而只听别人讲故事来决定拍不拍片的怪才,已准备向国际市场进军。
邓建国闯广州的同时,一个告别中央电视台的年轻人跨过罗湖桥来到更南边的香港。从《经济半小时》出来的封钢,在香港开公司制作、买卖电视节目,当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熟悉了媒体运作之道后,重返北京注册了嘉实广告文化公司,他筹资30万制作了《影视新干线》节目。电视台在“说好”后只能播出却不给钱,但可以带贴片广告。
封钢此时除节目外一无所有,他借钱买机票出境寻找合作者,说动美国宝洁公司驻香港代表包下了广告时段。封钢是幸运的,他做电视节目在由广电总局首家特批,并与电视台合作;而获得宝洁公司这个国际上一流的化妆品公司的认同与财力支持,更使他在创业之初如虎添翼。如今,他新上一个栏目就投资5000万元,今非昔比,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

四、踏平坎坷成大道
世纪之交,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中国,经济实力大提高,电视事业迅猛发展,全国卫星电视频道已达40多个,1998年“制播分离”的口号在电视界和报刊上出现,准备加入“wTO”的中国将电视业准入的大门开得更宽。这表明了决策高层的自信,又顺应了全球范围内独立制片日益高涨的发展潮流。一场场有声有色的大战,在全国影视界次第拉开帷幕。
1998年10月,在西三环北路北京电视台钭对面的一幢小楼内,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由王长田各李德来领头创建成立。1999年7月1日,光线电视制作的《中国娱乐报道》节目在20家地方台开播,这档不为电视台看好的节目受到观众的欢迎,促使各台找上门来联系播出。光线电视乘胜前进,相继推出《世界娱乐报道》、《中国网络报道》、《中国音乐风云榜》、《娱乐人物周刊》等节目(栏目名称2001年有变动),至今光线电视节目每日自制量达108分钟在全国200多家电视台播出覆盖中国内地,收视观众达3亿多人以上。光线电视节目盈利1999年几百万2000年即达几千万。光线电视的网络节目已经推出。成立不到三年的光线电视被称为“目前中国民间最大的专业电视策划与制作机构”(从节目播放量上讲)。
光线电视领导人物王长田,1965年出生于大连农村,1988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入全国人大常委办公厅新闻局工作。1990年到《中国工商报》任记者。1995年与李德来一起,由《人民日报》经济部记者张锦力带头进入北京电视台,参创办《北京特快》节目,该节目迅速即成为北京电视台最突出的新闻栏目。1998年因率先报道某重大社会事件而一同辞职,五人联合上民营电视发展之路,该社会事件随后的发展证明他们的报道是有先见之明的。
王长田从报界转入电视界,观察力敏锐,长于策划。他们齐心协力把娱乐动员资讯化,另类出新,以飓风之势将等比例电视节目推向全国,而且完全带有颇具中国特色的创新形式,为社会化力量向电视界进军树立了一座划时代的纪念碑。表明中国独立电视制片已完志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王长田们的成功不是靠动气,而是靠思维靠智慧。
中国电视的大发展,引起了“海外军团”的回归。2000年6月1日,北京有线电视四台在晚间10点开播人文类专题节目《千年回望》,由前中央电视台女主持人杨澜任主席的香港阳光文化网络电视公司供应节目每周播出五次。
杨澜比王长田小三岁,1968年生于北京。1990年正在大学读英语专业的杨澜,从千余名候选人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女主持人,与著名主持我赵忠详合作几年,1994年获中国首界主持人“金话筒奖”。杨澜不愿吃青春饭,在名盛之时激流勇退,在泰国正大集团谢国民总裁的赞助下,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就读并获硕士学位。在美期间,杨澜参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的纪录片并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节目,获评论界好评。
1997年7月杨澜回国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自己担任制片和主持人,推出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受到国内外华人观众的关注。
1999年9月杨澜辞去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位,在丈夫吴征支持下,创办阳光卫视,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制片人。
2001年1月,杨澜动用3500港币,与高振顺联手买壳上市,收购香港良记公司(建筑)的控股权。3月17日,良记正式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杨澜出任主席,公司筹资3亿多港币发展方向是成为人文类,特别是历史和人物传记类内容供应商,运用的媒介包括卫星电视和宽频互联网。目前已在港、澳、台、粤等到地开设频道,在其它省市电视台开播节目,内容为引进美国历史探索频道节目,还有不继增加的自拍中国人物的节目, 杨澜还把的关中国的节目节目向国际主流社会传播。在传播方式是采取电视、入网络、光盘和书籍多媒体齐动的方式。阳光电视以内容为王,异军突起,对电视界震动很大。

五、莫愁前路知己
中国影视独立制片的迅猛发展,与中国宣传、广播电影电视高层决策人物对此引导与扶植大有关系。
为了促使中国电视电影业的建康发展,广电总局近年来连续规定电视电视黄金时间必须保证国产电视片的播出,又对引进片的播出作出有利于民族电视制作业发展的合理法的具体安排。如此连番举措,刺激了国产电视片的发展与提高。电视剧好戏连台,播出价格不断上升,随片广告持续不断。国有电视台制作机构受惠最大,湘广电、中视等国有大户相继上市。民营与集体的独立制片机构,如靳树增的亚视、封钢的嘉实、刘燕铭的海润,管晓军的亚环、杜禹的红绿蓝,王长田的光线,刘晓庆的艺术公司,邓建成国的巨星,黄英毅的英杨传播等等到还有电影界吴文光、睢安奇、张元、王小超等到专业独立制片人。都有顺天时趁地利获得的长足发展,而且势头喜人,前途不可估量。中国目前已有千余家影视制作公司,并以每年增一倍的速度递增,这其中大部分是独立制片公司。
放眼海外,从国际上看,独立制片从另类成为主流。以国内现行划界标准看,国外绝大多数制片公司都是独立制片。以美国电影业的划分方法为例,从最广泛的意义讲,“独立制片”一词是指好莱坞的哥伦比亚、迪斯尼、米高梅,派拉蒙、福克斯环球或华纳兄弟公司(及他们的新名称)等好莱坞大片商以外的公司 个人制作的任何故事影片。美国75%的影片都属于独立制片,从过去到现在,其中佳作不断涌现。80年代初的第54届奥斯卡奖;独立制作的体痛电影《火的战车》荣获最佳影片等四项奖项。第69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由《英国病人》获得,标志着独立制片已从另类成为主流。美、法、德等到国独立制片,小投资的影片崭露头角。美国一帮年青人耗资6万多美元,自演自拍影片《女巫布莱尔》,票房竟高达2.5亿多美元,仅制片就盈利8千多万美元,此为非常成功之一例。
独立制片的发展,与影视器材的发展密不可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影视制作进入数字化,网络化,互动或和影视制作合流的新时代。在美联社国一台数码摄像机只要2000美元(1.6万人民币),再用1500美元(1.2万人民币买台苹果牌LMAC型电脑配上相应软件便可拍摄,剪辑并制造特技效果了,其成本每小时仅10-20美元.数字化制片前景十分诱人.成千上万的影迷迷上了数字化影视.1998年,美国迈阿密的个9岁男孩查理便拍了部20分钟的纪录片.去年这个小孩了2集纪录片《政党宠物》。而中国北京市12中校电视台台长17岁的高三学生叶彤,则与四个同学一起在暑假期间自筹资金2万余元,自编、自导、自演、用数码设备自拍的一部电影故事片《危险操作》,此举在2000年底轰动北京。价廉物美的数码设备,取得了电视台的“拍摄特技权”,将影视制作权“还给”广大爱好者,佳作将在他们手中更多地涌现。

在电视台等主流机构继续发展的同时,独立制片正在蓬勃发展,这是中国的潮流,也是世界的潮流,面对着浪潮人们不禁放声呐喊;“举起你的双手吧,新影视也是我们大家的!”

责任编辑:andyzgh 文章页数第[1]页 


■ 相关连接
·还没有相关文章
DVFILM简介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5 DVFil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热线 13966718906
皖ICP证备05012547号 中国DV影视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