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个报告主要是先讲DV论坛他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性,我的这个报告的名字《DV进军电视的外部管理政策分析》,起因主要是因为,尽管我们今天非常好的有这么一个机会召开这么一个论坛,但对于全国来说DV还是很多的电视台还是在犹豫在考虑之中,在观望之中,DV今后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先进性外,还有赖于外部的管理政策。 大致的要点讲三个方面,第一个是DV向电视传媒进军的现象。第二说DV发展他带来的社会学的阴影及其对电视管理改革的需求。第三下一步DV的发展还有哪些方面的管理措施有待明确。 第一个方面他的现状方面不打算详细来讲,截止2004年3月5号,全国100多家地市级电视台,电视台DV的拥有量是比较高的,平均起来拥有DV量接近10台,还有接近一半的电视台有分工的计划,占57%。总体来说,这个对于目前的地市级电视来说,DV的设备的拥有量和节目的制作量已经上升了。但是现在像我们江西台、上海台这样有专门的DV栏目的电视台,目前来说是很少的。全国的总的量来说还是凤毛麟角的。大致有多少创作人群,DV目前来讲他的主力人群,还是一些高校里头的影视类的,或者是相关专业类的学生,这个人群我们目前的估算是在4万到5万。以前是北京广播学院,上系、中系,目前来说全国有越来越多的影视学校,现在广播影视编导,全国的学科点现在是575个,所有这么多的学科的学生,现在他只要买得起DV他就能拍DV片。 全国大致的情况,不完全统计。增长率2003年是30%,2004年最低是50%。作品的类型、创作情况不讲了。作品的传播情况我们放眼更开阔一些,除了主流媒体,包括咖啡厅、网站等等,大家互相传播。作品的比赛情况也是如火如荼。30多个国家国的电影节,其中很多是DV作品。希望DV爱好者今后可以踊跃参加。 前面的专家嘉宾谈得更多的是第一类和第二类,我觉得是在考虑DV发展前景的时候,要同时把这三类考虑进去。这个不详细的讲了。 DV传播的渠道有很多种。在他的社会学意义和政策革命的需求里头,他的社会学意义这里头有三点,第一条个人化进步和表达方式的进步。以前的电视台一般至少要两个人合作,有编导、摄像、撰稿等等。今后都是一个人搞定。第二方面就是说因为我们这么多个体的DV爱好者的加入使我们影视的记录表达破除了以前的社会影像符号的垄断表达。现在对纪录片的深刻的理解,像刚才冷老师给我们放的《生命日记》,它里头镜头的运用,如果说五年前大家经常关注电视台专题片的话,大家发现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主要是创作主体的民主化。第三个方面这里头要强调对小众化传播的关注。以前社会创作方面有不大好的倾向,有的一小部分创作群体更强调自我个性的追求,对大众的适应性不够,对小众文化传播的关注,是从我们今后在考虑关于DV发展政策的时候,要考虑小众文化传播他的独特的特性。 总的来说,这个DV他对电视管理政策改革带来几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个方面是题材的问题,DV的题材很边缘,包括社会的黑暗面,到酒吧里头几个哥们一团开始播片子了。还有参展的问题,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DV是洪水猛兽,我们社会会不会促使DV的自由发展给社会带来可怕的后果。有人认为可能DV今后成为我们传统媒体的救命稻草。敏感的题材大家可能关心DV的专家或者是同学的话可能会了解到很多,像《海鲜》在威尼斯获了大奖的。 正是因为DV这些方面的特点,我们以前就有两种担心,一种就是国家如果不管,就是很多的DV片就在酒吧里头流传,有的送到国外去播了。另外我们国家还有考虑电视媒体一概不许播出DV片。这几个方面的原因不详细讲了。 我主要想给大家说说这个,重视小众文化概念,明确其存在的必要性。大家现在我在这里头再次表示对江西台、上海台、安徽台的这种钦佩。很多电视台现在怀疑如果我们DV放在主流媒体上播,会触犯政策的底线。因此他们对DV的发展持着一种喜忧参半的心态,我们提出对小众文化的提防,他们说社会中的小群体文化永远是存在的,你想抹煞也抹煞不了,他不成气侯的时候他也影响不了主体文化。真正来说你说这个作品又出了名、又获了奖,真正在中央电视台播的时候你会喜欢吗?不会喜欢的。有的作品是75分钟,就用两个镜头拍完了,你会看得下去吗?这个东西他只是在小众范围内流传。DV这个东西我们可以让他去发展,只要他在小群体中流传,我们是要允许他存在的。 另外一方面小众文化要想成为主流传媒的一部分的话。我们现在讲的先进文化的建设,这种主流文化怎么样与小众文化兼并共进。要进行一定的加工。这里头提出的一个挑战给我们一个回答,我们要对DV的定位要有一定的定位。 功能定位主要是纪录,我感觉还可以扩充一点,不仅仅是是纪录,是满足大众自我纪录、自我表达的影像创作。仅仅是记录的话就没有满足人类表达的欲望。是宪法赋予他的自由,我们不能抹煞DV合理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毕竟是社会群体他有社会的共同意义,DV可以作为表达社会各阶级人群意识的工作,还可以作为推进民主进步的功能。有一个学生拍的作品不是叫做《老人和驴》吗?这样的话,社会就会实现一种较为民主的社会现状,对社会的进步起到推动的作用。当然要实现这些功能的话要有两点,一个是市场运作的问题,第二个是市场的反馈和机制,有待明确的管理措施。 DV要进行发展有哪些东西要进行明确?明确来讲就是内容审查,你要怎么样来审查他的内容;第二个他的放映空间的场所,比如这个DV在电视台里头来播,一些东西你就要遵守。但是如果在自己的家中,你拍什么都可以放,包括拍洗澡的过程。你到咖啡馆里去播,他怎么管理?是你们自己的自娱自乐,还是其他的什么?你要注意在色情等方面的管理,这些东西就有影响,就要进行鉴定。刚才也讲到了我们现象的政策也只允许一些机构来拍摄一些东西。影像的表达是宪法赋予我的权利,为什么就不允许我拍一部电影。去年我们安徽就有学生把张艺谋的《英雄》重拍了,我看就很好嘛。产业经济学里头有深入的空间可以挖掘,DV发展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我希望大家看完我的片子之后,我会进一步阐述我对这个片子的观点,所以我刚才提出这一个问题,如果是90分钟,如果是15分钟,你也把我送到电影局去审你也审不过来,可能吗?我们现在大多数的东西都是从DV上剪下来、拷贝下来的。有的把这种赤裸裸的家庭暴力的感情问题放在主流媒体上播。在凤凰卫视上获奖的,名字叫做《不幸福的不只一对》。从公众的传播伦理学上来讲这是一种感情的暴力,你把他放到主流媒体上放,小孩也可以看到。这是内容审查方面的东西。参赛评奖我是这么讲,这里头因为有的专家提出一个观点,我们国家现在有大把大把的钞票花在这方面。我们各级的电视台的国际部干的是这个。那么有的人就思路一转,能不能把这种钱拿来支持赞助一些DV的爱好者来拍一些反映中国传统的东西到国外去参赛,这是不是对中国的文化传播有先进作用?这里头有一个教授提出来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走不通。刚才张雪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因为外国人在他的观念里头有一个预设,他的价值观判断就是这样的,你只有迎合他的思想你才能获奖。他提出一个解决策略,中国政府应该向最近在华表奖上增设的数字电影奖,对DV的扶持是不是今后可以专门设一个DV奖啊,国家级的奖,这个评委就是我们中国人来当评委了,但是反映的题材、反映的内容都是我们中国的,这样我们中国人做自己的裁判,这样才是DV今后参赛才能上去的重要一点。 另外就是公众媒介素养,也就是说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大部分得益于文字,中国人更多是理性的,对于媒介这方面的信息的传达,对于影像这方面的教育中国人不如西方,我们公众怎么样读解媒体,怎么样运用媒体来表达自己的观念。我们要引导,具体对DV来说,就是我们各个栏目电视台应该开办一些栏目来对我们DV爱好者怎么样用影像来表达,怎么样掌握视听语言的技巧,怎么样读解画面语言,这些工作才能把我们DV创作者群体放大。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首先要准确地进行DV功能定位。DV是个好东西,他是影像表达的基本权利。同时要实现这个功能我们要采取很多方式,要具体的管理措施,要搞好产业化的运作,同时要卓越于全民族的素养。我就说到这里。(放DV,99年拍的片子,是学生拍的一个短片) 我刚才看到很多人为余老师的作品流泪了,我想这样的片子值得我们去注意,有很大的空间。这里头提醒的就是,包括DV2004,大家最多的印象是入围26部片子,这些片子里头大部分叫悲情片。因此来讲,当然这是一种可能的选择,他要跟现在主流媒体正系割分开的话,他主要是赚人的眼泪。我觉得DV得好处就是他不仅仅是纪实片他还很大一部分可以在艺术片、剧情片、动画片等作出我们的贡献,我想我们的DV爱好者不仅仅是就拿着DV去拍一些东西,他们也想去玩一把电影,电影是很多人的梦想。这对政策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4—5万人学影视相关类的这部分。学生他们拍这样的作品,我们的电视台、媒体政策给他什么样的政策,在欧洲来讲,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节目,就是十几分钟,莫名其妙在节目中插这个节目。鼓励影像爱好者以一种方式来表达你的创作。他就完全可以打破我们包括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里的这种匠气。他没有什么主题思想,他只不过把报纸上经常登的杀人的作为由头,关注看这个东西他收视率就可以上去。 今后DV栏目做的时候,我想不仅仅是纪实这方面,但是我们还有一个空间,今后还可以在这方面高端,DV创作一样可以分高端和低端,高端讲究有一定的艺术惊险的。他收视率自然就上去了,另一方面在我们纪实方面我们就可以走余老师的路子,可以进行更多的操作,实际上从这个路数来讲我们DV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